不得出台涉及“点招”录取及收费办法,深入开展以防止“点招”为重点的招生专项治理……2013年,教育部有关通知严令禁止“点招”。眼下正值各地高招如火如荼,记者调查发现,严令之下“点招”不但没有禁行,反而潜行得更加隐蔽,且收费更高。
“点招”,也被称为“选择性招生”,其操作办法是考生和学校招办联系,缴纳一定的费用,然后可以获得降低一定分数录取的优惠。用民间的话说,就是“花钱买分数”。这样的做法,在有的省市是一项公开的政策,而在更多的地区,是一种“潜规则”。教育部明确提出治理“点招”,表明了对“选择性招生”的否定态度,也在努力维护高考公平。
可是,眼下的事实表明,虽有教育部的严禁,但“点招”继续暗流涌动。出现这种情况,与“点招”背后的机制有关。一方面,当下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除了政府拨款,只有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压力的驱动下,学校很可能拿招生做文章。甚至有些教育人士(包括大学中学校长)还公开提出,学校可以招收“议价生”。其理由是,目前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可以通过收取少数议价生(比如占总招生数的5%)来拓宽学校办学资源渠道;而且,社会也存在旺盛的需求,这些人不能在国内大学(或者好中学)读书,就可能选择到海外求学。
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的决策,以行政为主导,普通教师、社会公众没有参与决策、监督的权利。像“点招”这样的重大决策,本应该由代表广泛的大学理事会决策,可实际却由高校行政部门拍板;即使实行“点招”,其具体操作、经费收支等,也都应该接受社会监督,可实际多为暗箱操作。这导致“点招”成为招生腐败的温床。
再就是,对于高校违规的问责,大多只是行政问责。这种上级对下级的问责,往往不了了之,甚至可能出现把“点招”收来的费用由上级收缴,而不是退还给学生的“问责”。而从“点招”问题的性质看,这已经涉及滥用职权、权钱交易、侵占国家资源,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根据调查事实追究责任。
所以,要治理“点招”乱象,除了严格执行教育部禁令,对违规学校严肃查处之外,还应该解决这背后的机制问题。首先,必须扩宽办学经费渠道,改变高校办学经费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的情况;其次,要建立学校民主决策机制,从发达国家私立大学的选择性招生看,由于招生规模、招生标准由学校招生委员会确定,招生结果、学生收费以及收费的用处都全部公开,因此,这一政策并没有败坏学校的风气。但就是如此,近年来,这些学校也承担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学校的招生委员会也在对此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办学的民主决策,是遏制办学乱象的根本举措,这比行政问责更管用。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