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卖猪肉校友陆步轩应母校之邀,登上了“北大职业素养大讲堂”,作为一名创业成功者,与在校学生分享就业心得。犹记得,10年前,他的这份职业曾饱受社会争议,不少人觉得“北大毕业生”与“卖猪肉”联系在一起,太掉价。如今,陆步轩能够回到母校演讲,正是体现了社会就业观和成才观的进步。
陆步轩在北大演讲,包含了几层意义。其一,告诉年轻人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在许多人眼里,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毕业证书与“好工作”划等号,而事实并非如此。名校毕业生只能证明曾经学习很好,但是就业之路是否走得顺畅与个人定位与选择、行业发展、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新知能力等方方面面因素有关,所以名校生不可能凭借一张文凭一劳永逸。其二,对于成才的定义。从小到大,许多学生被灌输的观念是,成才就是成为“xx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总之是某一领域的翘楚。退而求其次,如果当不了“xx家”,那也应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当公务员之类,工作体面,收入丰厚。但这样就把“成才”定义得太狭窄了。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后,大学毕业生若还是按照以往的观念来定义 “成才”,那么就业之路就会越走越窄。相反,如果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就业天地才会宽广。
此外,北大邀请陆步轩演讲,不仅是与学生分享就业心得,还有人生教育的含义在其中。怀揣北大文凭的陆步轩,在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经历过不少艰辛,毕业后先是到一家工厂工作,后下海经商,从事过多种职业,后来因“卖猪肉”而“一举成名”。即便是现在,他也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挣大钱、干大事业的“成功者”。但是,他的经历可以给年轻人这样的启示:理想与现实总会有差距,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去适应,不断去调整;所有依靠自食其力、靠劳动创造的财富都应该得到肯定与尊重。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另一个名校毕业生——最近,沪上发生一起持刀抢银行事件,抢劫者竟是一名名校90后毕业生,当初以高分从外地考入上海名校,毕业后在工作和感情生活上遭遇不如意,因“恨”而萌生歹念。由此可见,对青年学生而言,除了学业之外,就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也很重要。有了一份正确认识和平和心态,踏上社会后适应性就比较强;反之,则容易变得偏激狭隘。
对于“行行出状元”的理解,如果仅停留在“名校毕业生也可以卖猪肉”上,是不够的。一个社会理想的就业状态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果大家所学与所用完全脱节,那么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都是莫大浪费。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并未止步于卖猪肉,后来与合作者一同开办了 “屠夫学校”,负责编写教材,内容涉及市场营销学、营养学、礼仪学、烹饪学等,希望“培养通晓整个产业流程的高素质屠夫”。猪肉卖得好,可以成立职业学校,可以建立食品企业;修鞋修得好,可以开品牌修鞋连锁店;种地种得好,可以开发出水稻新品种……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了,大学毕业生会进入各行各业工作,只要肯努力、肯钻研,就有可能提高传统行业的服务水平,起到推动行业发展、变革的作用。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