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的某个夜晚,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演。晚会揭晓的第二位获奖者是HTC和威盛集团董事长王雪红。现场的观众注意到,给他颁奖的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六年前,同样的舞台,他是获奖者。
当年,邓中翰是经济年度人物大奖得主,但他获奖的理由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时,邓中翰带领他的海归团队仅用两年时间,就一举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而后,他们陆续推出新品,直指产业市场,攻下苹果、三星、飞利浦、惠普、索尼、戴尔、联想等众多全球知名品牌,销售覆盖欧、美、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的份额。风靡一时的音乐手机、视频通话等产品和服务,很多得益于邓中翰团队研发的芯片。
也就是在那时,“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和“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使我国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全球PC图像输入和移动数字多媒体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今天这个天涯咫尺、信息融通的世界,拥有了芯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就拥有了更多改变世界的可能性。毕竟,失去了乔布斯,苹果还可以延续他的理念,但失去了芯片,苹果将因为没有“心脏”而荡然无存。
那么,这创出如此成绩的邓中翰,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启幕:当梦想插上了独立思考的翅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邓中翰曾坦言:“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这个梦想一直激励着我。”
1987年,邓中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就读于最喜欢的地球与空间物理系。那个时候,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毕业生如果不出国,大都会被安排到很好的单位工作。但是,邓中翰并没有因此在而懈怠,他走在了通往科学殿堂的路上。
他曾回忆道:“胡老师(胡友秋教授)教我们电磁学的课程。有一次,我觉得他没有讲透彻,有可探讨的地方。于是,我就把我的想法整理成文稿寄给他。他不但没有生气,还觉得我写的很好,并鼓励我多搞科研,自己主动钻研些课题。”
转场:挑战与激情编织出的华丽转弯
1992年邓中翰本科毕业时,他已经拿下了素有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之称的“挑战杯”二等奖,并在国际、国内权威科学报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也就是此时,23岁的邓中翰凭借优异成绩考取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
伯克利大学云集着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置身其中的邓中翰除了感受到一份荣耀,更多的是从内心升腾出一种探索未知的紧迫感。而就在他认为物理学将是圆自己科学家之梦的最终途径时,硅谷神话和信息化大潮让他对计算机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争取,邓中翰获得了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的机会。
同时读着两个专业,邓中翰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因为一次出差经历,给自己增加了新的挑战目标。
“有次我和导师到日本出差做报告,因为签证出了点小问题,在日本多滞留了几天。日本琳琅满目的商业环境,让我突然感觉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感觉此前好像一直处在一个封闭的隧道中,前面有一道光,一直在往前走,痴迷于探索一些奥秘,但是所探索的一切与周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距离现实社会很远,而社会就在身边,我看见它却不懂它。因此,我突然对整个社会怎么运作,经济怎么运行产生了兴趣,我决定攻读经济管理学。毕业后要走科技创业的道路。”
这样下来,邓中翰同时有三个专业的课程在攻读,而且是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这里又是伯克利,一天只有24小时--这么多难题,邓中翰是怎么破解的?
据他本人回忆,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是11点从博士办公室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就开始看研究生专业的书,一般都要学到凌晨两三点,有时甚至学到凌晨四点,然后早上七点多钟又起床,去上课,另外还要去工作……
对于这样一段经历,邓中翰自己总结:“回顾我的学生时代,我觉得科学家的梦想、强烈的求知欲、勤奋以及独立思考为我提供了奋斗的源动力,帮助我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坚持下去,也为将来打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定格:赤子之心不改,“星光”照耀中国
伯克利分校的学习结束时,邓中翰拿到了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和物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生。
邓中翰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Sun公司参与UltraSPARC中央处理器工程。后来又进入IBM公司华生研究中心工作。在IBM,他才发现:“我没有想到一个企业的实验室也可以像国家实验室一样组织结构复杂,运行机制缜密。”这之后,他利用硅谷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个公司--集成电路公司Pixim,并在很短时间内将公司市值做到了1.5亿美元。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他30岁以前。
30岁时,邓中翰的人生出现了一个不平凡的画面定格--那年正值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广场观礼台,看到了伟大祖国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那一刻,他心潮澎湃:“多年受国家的培养,也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了自己出国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可是还没有为国家贡献什么。现在国家把我当成一个留学青年代表,给予这么高的礼遇,让我站在观礼台上,我心里有一种惭愧。”也是从那时,邓中翰誓言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
1999年10月14日,也就是参加国庆观礼后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邓中翰的人生走到了一个新的高点:中星微电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的一间仓库里正式诞生了。
接下来的发展就比较顺利了:2001年邓中翰和他的团队推出中国第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紧接着,星光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相继问世;2005年,“星光中国芯”大放异彩,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中星微电子公司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邓中翰本人则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2006年又获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40岁时,邓中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这一路走来,他感谢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如果我在硅谷,再做十年芯片,还是美国的。回到国内,我们做的好几亿芯片都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申请了两千三百多项专利,八大核心技术,过亿枚的销量,在PC图像输入多媒体芯片、移动数字多媒体芯片这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全球领先,建立安全监控国家标准……这都是中国的,不是美国的。这也是我们的团队在这么多年来努力的一个梦想,我们对国家的信息化振兴和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让‘中国芯’在世界的星空下闪闪发光。”
续篇:以科学企业家之努力,在新兴产业领域向前走
面对成功的前尘过往,邓中翰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经历了学习、科研和创业。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认识: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工作能力未必很突出。我觉得这是因为学习和工作属于不同领域,会对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样,学习、科研和创业对素质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异:学习要求对知识有较强的悟性和吸收力;科研则要求‘不走寻常路’的特别的科研视角以及对于科学纵深领域的坚韧;创业则需要企业家的远见和领导力。虽然对素质的要求各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敢于面对挑战,并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比如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等等。可能就是我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帮助我在不同阶段,克服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评价“邓中翰先生是一位由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一直以来,邓中翰认为自己投入精力最多、也最喜欢的身份便是科学企业家。对于他来说,科学企业家是将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身份,而不是两种身份。得益于这种定位和身份,他带领团队取得了立足于芯片设计的创新能力。而也就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他坦言自己和团队未来十年对战略新兴产业有着更多期待:“我们要摘取更大的桃子,那就是在安全监控、物联网新兴的产业领域里面,利用集成创新的方式,推出面向安全监控和物联网的系统和产品。”
在旁人眼中,邓中翰似乎集万千成功于一身,但他始终认为“我只是一直在路上,追求我的目标。获得各种荣誉不仅是一种激励,更具有监督作用。”而就在人生剧幕的无数次转场切换之间,邓中翰也用真实的自己讲述着一个道理:“只要人的每一步都能向前走,你就能做得很好,因为每一步都能看见新的东西。”
当然,如果要说具体该怎样“向前走”的话,邓中翰觉得年轻人首先要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对于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国际化的视野。简单来说,正是“融会东西,致力民族复兴;心存天下,建设创新国家”。
各种苦难,坚持理想,发挥自己的潜力。”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